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大装照片
我与王店大装的情缘
丁保全 口述 周玉林 整理 摄影
一
我叫丁保全,男,回族,1949年10 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王店公社(现为王店镇)王店街,与新中国同龄。我是中共党员,已有50年党龄了,高中毕业文化程度。1968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泌阳县王店公社上高中;1969年11月至1975年3月,在广西桂林服兵役;1975年8月至1976年8月,在王店公社当小学民师;1976年8月至1986年,在王店大队务农;1986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今年初才退休,干了33年的村支书。
一提起俺村里的民间古玩艺儿王店大装,我就来劲了。我从小就与大装结缘,至今已有60多个年头了。60多年来,我和村里的爷们一样,与大装恩恩爱爱,分分合合,一路风雨走过来,感情越来越深。有几次我一连几天搞活动,忙得半夜才回家,老伴笑着说:你下辈子找个大装过日子吧!我就哈哈一笑,说:你俩一个都不能少!
二
王店大装是驻马店市泌阳县城东二十公里处、我们王店街上的艺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大型传统民俗表演艺术。大装的式样是:下有装架,上有“弓”字型装柱,高度以在街上高空无障碍通过为准,一般为6—7米高,7—9名青少年演员,分上中下三层固定站立。整个看上去,造型美观,惊险奇妙,肃穆壮观,引人惊叹。其整个制作程序是:一是安装好装架装柱;二是制作道具,根据不同的剧目和剧情的需要,制作不同的道具,用彩纸绣出各种彩花和绣球,装扮大装。三是演员化装成剧情人物,身着戏装。四是搭建两层施工架,把演员固定在大装上,等等。由于大装是俺村的专利,具体细节不便说得太明了。出演时以行进展示为主,前面有铜器(锣、鼓、钗)开道,每架大装各有两架皇杠护驾。皇杠就是过去给皇上进贡的礼品盒,两人抬一架,上边裹有蟒袍玉带,戴有铜铃两掛。每架大装上不有两个人手拿长杆卡子,以保护装上演员之用。每架装需要制作人员、演员、保护人员等20人。另有敲打铜器人员、司机或推拉人员等。
在泌阳县,有句俗语称:“东关的狮子,西关的龙,还数大装最有名。”传说大装兴办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末民初,算起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真正的古玩艺。据说由当时王店街艺人张、宁两大家子,学习山西大宁民间“抬阁”技术,移植演变而成的。古时以祈求国泰民安,百姓乐业;此后从古至今,一代代传承,直到今天。过去,每年演出时,由本地各商行、三金行、牛行、粮行等出资组织演出,剧团出道具,染坊出布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动辙上百人。后来是村委组织,传承人操办,制作,庙会上出资演出。演出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好不热闹呵!
我曾看过有关资料记载:王店街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素有“水流二府”之说法。古时此地建有天爷庙、祖师庙、火神庙。为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年阴历正月二十,乡亲们都要在火神庙举办古刹大会。一为祈求神灵保佑,二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物资交流。当时,光顾大会的东有确山,西有唐河,南有桐柏,北有舞阳等地的、约有数以万计的游客,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和各色艺人。
我小时候,记得当时庙会上有大戏、有马戏团、有杂技、有各种传统曲艺节目,还有许多古事也在玩耍。古事包括:大装和小装、舞龙灯和抬皇杠,还有舞狮子、玩杂耍、踩高跷、划旱船等等。当时,还有各种小吃、各类商品,各类土特产,多啦。每到小晌午,各色人等,三教九流,人头攒动;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到中午时,大约得有几万人之多。县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作协主席周玉林等专家们曾经写文章说:当时,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在王店街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也为王店大装传承提供了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我已十多岁,已上小学了。因我对大装情有独钟,每到出大装时,星期天,我就跟在演出队伍后面走,围着看,心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学会捆装,出装。后来,我也终于参加了大装表演活动,并跟着老艺人去捆装(给表演者上装),搞服务,忙得不亦乐乎的。这一切,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许多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三
据我所知,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运动原因,王店大装停演了十好几年。这近十几年里,我在广西当兵五、六年,回来又当民师、又种地,农闲时,我也和老艺人们也经常扯扯大装的事儿。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谁也不敢轻易行动。
有关专家认为:王店大装为三层高架大型彩装,简称为大装,属社火抬阁类大型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融戏剧造型、传统舞蹈与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几百年来,成为本地社会民生和地域文化的一大景观。
在过去,王店大装是用大型方桌或多根抬杆捆绑而成。表演者身着戏装,垂直分为上、中、下三层,表演者在上下、左右站立,固定在装柱上方,可以转动,以表演折子戏为主,多为传统造型剧目。出演时,一般三架大装,每架装出演一次为一出戏剧节目的剧情,装上所有人员,按照传统戏曲舞台人物化装,身着戏装,戏剧脸谱,化装成不同的造型;下面抬座的人也是身穿彩衣,按丑角化装。剧目有《穆桂英下山》、《杨八姐游春》、《八仙过海》、《真假牡丹》、《白蛇传》中的《断桥》、《西游记》中的《蟠桃会》等等。
本地人都知道,王店大装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几百年的历史过程,经过传承和发展,才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本土风格:其造型典雅,形式惊险,扮装优美,加上铿锵有力而又有节奏的吹打乐相伴,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大装的内容形式独特,人物装饰以古戏装为主,每架大装均有一主题,把青少年和儿童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和叶面,多者10余人,高可三层数丈,并按戏剧情节,作出亮相姿势。大装每每出演三至五架不等,有近百艺人参与,各有分工,以巡游展示为主,主要让观众看到演员像是腾云驾雾、凌空站立、奥妙无比。表演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氛围热烈。每每春节及物交会期间出演,引来数以万计的群众围观欣赏,皆引以为奇、引以为荣。当然,我们在场的艺人们,也都很兴奋,整个过程都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有关专家研究,说王店大装生长于我们泌阳王店,并深深扎根于当地民间,植根于泌阳人民的文化历史之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独特性,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活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欣赏和科研价值。作为大装传承人,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分了责任田,人们都忙于干农活,只是在农闲时,我们又想起了停演多年的大装。
一天,街上的青年艺人张晓明,在走乡入户收购生猪时,发现一农户家里存放着一个大装钢架。这是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装停演以来,第一次出现有关大装的信儿。这些年来,大装的艺人们都因生计而忙碌着,各类大装道具毁坏,服装丢失,王店大装这一民俗古事几近失传。张晓明激动地找到我,说发现了大装架子的事。当即,我们就找来白天增、陈顺旺等几个老艺人,大家商议集资把这个大装钢架收了回来,准备复演古老的大装艺术。为使此项民间艺术重见天日,我挨家挨户地跑,倡议村民集资。我先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老母牛,把卖牛款近400元全部捐出。村民被感动了,纷纷捐款,几十家共捐款3000多元。我们用这笔钱,购买了演出用的设备和服饰等,使王店大装这种古老的艺术重放光辉。
1981年至1985年,春节期间,大装还是和过去一样,用人抬、行进展示的,需要很多劳力才行。1985年冬天,农闲季节,大家准备来年大装演出的事儿。当时我想,大装能否用拖拉机拉着表演呢!这样就省了好多人、省好多力呢。于是我就自己先试着做模型,量尺寸,自费买来木材,又请来木工,管着饭,对大装木制底座进行了改良,把早期的16人抬,改为把大装架子固定在拖拉机车厢里,并用一个大人站在钢架上面。试运行成功后,我们就一气做了三架大装的装架子。通过试验,效果很好,既安全,又减少了劳动力,老少爷们都说好。就这样,在全面掌握了大装架子的技术后,我又联系老艺人白天增、陈顺旺、周德明,加上杨方、白金亮、张晓明、吴相臣、陈明聚等人,重新组建王店大装演出队伍。
演出队成立后,陈顺旺当时从镰刀厂要账时,又要回了抵账的一个大装钢架,他又把这个钢架,捐给了大装队。我负责大装团队组建和演出的全面工作,白天增负责服装道具的研发和制作,陈顺旺、周德明、张晓明、杨方、白金亮、吴相臣、陈明聚等负责装架及大装装潢等工作。大家分工协作,自己动手制作,并组织群众训练。艺人们省吃俭用,又集资了数千元,使王店大装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来年春节期间演出时,其万人空巷的盛况,让许多中老年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1986年,我当上了村支部书记,对王店大装更是吃心了。每年春节期间,我们都会组织这百人左右队伍,进行表演。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成了人们的新宠,人们对传统文化渐渐淡化,大装确实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虽然如此,我们每年仍然组织表演队伍,坚持在王店街上,或者在泌阳县城,进行表演。这样,一晃又是近十几年过去了。
跨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都很重视。在县文化部门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身为村支书的我,又和白天增、陈顺旺等艺人们热心组织,11户群众捐了一万余元,共建造4台装架,下面都装上轮子,改造成另一种的拖挂型,用四轮拖拉机车头拉着。过去,把演员固定在装柱上,需搭建两丈高的脚手架,限制了大装的活动范围。2011年,又通过研究设计,把固定脚手架改为活动脚手架,方便开展活动,并一改过去大装上演员表情呆板平淡、手足僵硬的弊端。
在2010年、2011年、2012年泌阳县春节文艺汇演中,我们的大装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县文化局给我们买了2万元的古戏装。每至春节过后,王店街上大兴传统火神庙会,每天来此地的周边群众不少于10万人之多。而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尽管再难,也要走东家,窜西家,花钱找艺人,组织几架大装巡演,无偿地进行宣传展示,扩大了王店大装的影响,而为此,我家里也欠下了不少外债。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装每年春节期间和过去一样,吸引来周边乡镇,乃至几个市县的游人和客商。大装的内容和形式也丰富了,人物装饰以古戏装为主。《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电视台等、河南文化网、《驻马店日报》等二十多家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现在,随便在网页搜索下“王店大装”几个字,便会出现成批的相关宣传文章和图片资料。
我作为村支书和大装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日子再难,为了大装,我曾几次主动自愿出资近两万元,组织村民,挽救复演大装。每次开展活动,我跑上跑下,从组织、捆装,到出游、巡演、服务,我都明确分工。近40年来,在大装制作和演出过程中,我起到了一个被专家们称为“核心”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此外,我还总是利用活动的机会,来对青少年进行培训与传承,总是手把手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他们,嘱咐他们操作要领,使这些青少年能独立站出来,参加大装的表演队伍。
五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王店大装被泌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和陈顺旺、白天增、张晓明、白金亮、杨方等人,先后被县文化部门公布为大装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9月,大装又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和陈顺旺公布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县非遗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周玉林的辛勤努力下,2015年9月,大装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大装的省级传承人。接着,2016年1月,王店村又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这是我们取得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2017年,在市县文化部门支持下,经过县里周主任的努力,从河南省文化厅、财政厅申请了6万元的专项保护经费,给我们增添了一批崭新的古戏装和表演道具,修缮了传习所的房子,又改造了四架拖挂型大装为人力推拉型,同时又增添了三架中装,为大装表演队装备一新,当然,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当年,由周玉林编著的《王店大装》画册也出版了,上面刊登了大装历史和当代表演的图片以及传承人图片150余幅,村里老少艺人都在画册里,大家看到后,都喜得合不拢嘴。
近三年来,我们每次出演四至七架大装、中装不等,近百人各有分工。眼下,大装影响已经扩大到泌阳周边县市,每年都能接到几回演出的邀请。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在老乐山、盘古山、贾楼、二铺、马谷田、沙河店、县城等近10个景点、乡镇演出,受到男女老少观众的欢迎。明年元宵节期间,我们还准备去驻马店市里展演,给市民过节添个欢乐、喜庆的氛围。
我们还利用农闲季节,开展培训和传习活动,手把手的教年轻人,培养了陈同聚、丁兵、王金勇、宋伟等一批批小青年,有十几人,现在都成了王店大装演出活动中的骨干力量。
六
根据有关资料和研究文章记录:王店大装在几百年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艺人,明末清初至清末时期不祥,清末以后方有记载,传承至今共五代,传承谱系如下:
张XX、宁XX(明末清初时期王店街人)→清初至清末时期多代传承人不祥→ 一代人:张太兴、李恒清、李恒茂、宁云林、张得禄(均为清末王店街人)→二代人:宁俊亚、丁良普、郑德运、白玉山、李太友(均为民国时期王店街人)→三代人:丁保全、白天增、陈顺旺、陈顺德(均为现、当代王店街人)→四代人:杨方、张晓明、白金亮、吴相臣、陈明聚、周德明、刘建印(均为当代王店街人)→五代人:陈同聚、丁兵、王金勇、宋伟等等(均为当代王店街人)。
现存主要代表性传承人,除了本人外,还有:
白天增,男,汉族,1944年8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农民,三代传承人,县级传承人。
陈顺旺,男,汉族,1951年7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农民,三代传承人,市级传承人。
张晓明,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农民,县级传承人,四代传承人。
吴相臣,男,汉族,1959年12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农民,四代传承人。
白金亮,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王店乡王店村人,农民,县级传承人,四代传承人。
陈明聚,男,汉族,1969年11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农民,四代传承人。
杨 方,男,回族,1967年10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农民,县级传承人,四代传承人。
周德明,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四代传承人。
刘建印,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王店镇王店村人,四代传承人。
五代传承人主要有:
陈同聚,1973年生;
丁 兵,1977年生;
王金勇,1970年生;
宋 伟,1982年生。
他们都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已逐渐成为大装表演的中坚力量。
近两年,和传统的牛行出人、商会募捐不同,经过努力,王店大装以传承和发展为方向,现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在研发、演出、管理和训练等方面制定了全面的规则和标准,在表现形式上也经历了人抬、拖拉机拉、手推车推拉的演变,带动了更多群众参加。每年参加演出的人有党员、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生意人、有国家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本村群众,他们不图回报,不计经济损失,只为了大装事业的传承发展,而坚定执着。这些,真的展示了我们大装人世代传承、永生不灭的精神!
正如白天增师傅所说:“大装是上辈子传承下来的,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我相信,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大装团队的积极带领下,王店大装这一大型群众性民俗文化项目,正越来越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高唱凯歌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