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驻马店 > 健康 >

热线:0371-65710329(网站) 信箱:hntyxww@126.com

河南驻马店市正阳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花生扶贫支柱产业助推群众增收脱贫
  • 2019-11-06 15:18:24
  • 来源:河南体育新闻网
  • 责任编辑:李杨
  • 豫体网记者 纪保 

    正阳县总面积19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0万亩,总人口85万人,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近年来,正阳县立足产业优势,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培育花生扶贫支柱产业,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70多万亩,产量达53万吨,全县种植花生的农民达5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8.6%,花生产业链担负起全县8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脱贫任务,年吸纳1万多名贫困人口。正阳县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花生之都、中国富硒花生产业化基地县、中国(国际)花生产品交易中心、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一县一品”全国农产品扶贫品牌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花生、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县、国家花生良种繁育基地。

    一、厚植发展氛围,带动品牌增值

     

    正阳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将园区打造为优质要素聚集的“洼地”,丰富“正阳花生”品牌内涵,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产业腾飞、带动脱贫插上翅膀。

     

    一是夯牢基础保障。出台《正阳花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2017—2020年)》《正阳县加快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意见》《正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文件,优先向园区投放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优质要素,为园区发展和花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县财政投资近3亿元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在园区内统筹布局种植、加工、研发、检测、物流、综合服务六大功能板块,设立专家委员会、花生协会和花生产业联盟。行政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入驻并搭建8大服务平台,为园内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园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2018年12月30日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为首批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是全国唯一以花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提升核心价值。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丰富“正阳花生”品牌内涵。与中国农科院等5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花生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建立1个花生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工作站,带动构建县乡村三级花生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把花生初加工车间建在种植基地旁边,花生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认证绿色花生数量20个,认证比例达到85%,170万亩“正阳花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5月9日,在上海举行的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正阳花生位列全国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34位,品牌强度857,品牌价值98.54亿元。

     

    三是擦亮外宣窗口。将“正阳花生”和产业园作为地方名片,通过各种渠道推介。每年举办“花生文化节”、全国花生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花生产业招商活动等。打造花生文化交流平台,建设花生主题公园、花生文化展览展示中心,在全县主要道路、街道等打造花生文化园艺景观。建立全国首家农产品交易中心——正阳渤海花生交易中心,每天全国2000多家花生报价来自于正阳,正阳已成为中国花生的价格中心和交易中心,“正阳花生”卖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放大集群效应,促进产业增效

     

    依托园区载体,打造百亿级的花生产业集群,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正阳县花生产业入选全国“一县一业”全国农产品加工发展典型。2018年园区实现年产值34亿元,花生加工业产值达18.6亿元。

     

    一是把一产做优。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种植高油酸等优质花生品种,开展花生良种繁育,实施标准化生产等,提升“原”字号产品效益,园内种植优质花生16.6万亩,主导产业覆盖率98%。提高花生秸秆、叶、壳综合利用效率。成立“花生秸秆秧行”和中国花生秸秆电商交易平台,农民拿着“花生秧存折”存花生秸秆,换取现金、种子和肥料。花生秸秆用于养牛羊,并实施种养循环,牛羊粪便制作有机肥。花生叶制茶,花生壳用于种植食用菌和制作枕头。目前,该县建有花生草场1200多个,年加工销售花生秧、花生壳50万吨,利用秸秆发展养牛场(户) 540家、养羊场(户)828家,一粒花生的价值从果到壳“吃干榨尽”。

     

    二是把二产做强。引入君乐宝、鲁花两个“国家品牌计划”龙头企业落户,鲁花食用油项目年产花生油10万吨,可消耗120万亩花生,占全县花生种植面积的70%,全县花生加工企业达到30家,开发的花生食品多达160多种。全县培育花生机械生产企业38家,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9项,年产各种花生机械6万多台,花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花生收获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一周左右,花生机械产品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苏丹、东南亚。

     

    三是把三产做活。依托正阳渤海花生交易中心P2C产业电商平台,开展挂牌、预售、竞拍三种交易模式,打通花生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环节,解决花生产品销售难、结算难、融资难、定价难等问题,实现合作化、协议化、订单化、集约化、集团化式的产业发展模式。自上市以来已实现交易13000多吨,总交易额达1亿多元,京东、阿里巴巴等名电商,以及国内20多家花生生产企业和花生协会与交易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是发展新型业态。围绕花生主题发展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将产业园、观光园、博物园、文化园等多业态功能融于一体,实现“一园多体”化发展。实施正阳花生全产业综合体(花生天地项目)等项目,深度挖掘、搜集、整理与花生相关的农事体验、历史典故、传说等,发展影视、文艺创作、文化体验等相关产业,花生天地项目包含花生食品世界、花生小镇生活、花生养生公社等七大板块,概念性总投资26亿元,占地约1万亩。

     

     

    三、密切利益联结,助推群众增收

     

    把园区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助推群众增收的基地,探索“花生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农业保险等服务保障,着力构建“1+1+N”产业扶贫模式,把贫困户“嵌”到产业链上,把企业“连”到扶贫线上,把社会“引”到扶贫路上,把花生产业打造成扶贫支柱产业。

     

    一是建设双创孵化基地。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与贫困户加入产业园建设,并给予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正阳天润农业农业董事长曾兆军,辞职回乡用花生秸秆养湖羊,建成河南湖羊种养基地。牛超等5人在广西创业后,回到家乡成立犇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正阳县建立打药分队152家,拥有打药机械327台,2018年在正阳县服务总面积115万亩次。牛超被农业农村部聘请为全国农村双创导师团导师、全国百名杰出职业农民,河南省首届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大赛第二名。依托正阳花生学校、农广校和农机校等培训机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273人。至目前,园区内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2家、上市公司4家,拥有产业工人1.5万人。

     

    二是探索扶贫模式。聚集全县400余家规模家庭农场、合作社,成立正阳县花生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协会,各乡镇设立分会。通过“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群众规模种植挣“现金”、土地流转挣“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股份合作挣“股金”。目前,全县人均种植花生收入3550元,占全年可支配收入的34.5%。园区累计流转贫困户土地1.37万亩,带动1063户贫困户2386人增收。园区吸纳135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月工资超过3000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正阳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30%左右。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鼓励贫困户种植优质花生,每种植一亩高油酸花生、彩色花生和其他优质花生,分别给予200元至100元不等的补贴。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或托管园区土地,种植花生达2000亩或5000亩以上的,其耕地流转费、托管费分别按每年每亩200元、100元给予补贴。对于吸纳5户以上贫困户就业、每天工资额不低于50元的,县财政按照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付给贫困户工资总额的30%奖励给企业。同时,对与贫困户签订5年以上帮扶协议且达到一定条件者,县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奖补。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实现花生种植农业保险全覆盖,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