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育文化 >

热线:0371-65710329(网站) 信箱:hntyxww@126.com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都“策马扬鞭”
  • 2019-11-15 10:37:36
  • 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李育才
  •   新华网成都11月13日电(王剑冰)跨上马背,揽起缰绳,跟随马儿一起跃动。近日,“2019(第三届)中国铁建杯马术超级大奖赛暨马上生活节”(以下简称“马超”大奖赛)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曾经“小众”的马术运动,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成都不断加码体育,先后落地多个国际体育赛事,让市民直呼“安逸”。而一场马术比赛背后折射的,正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火热进程。
     
      培育本土赛会经济
     
      8月,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上表示,“成都成功举办了世警会,拿到大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举办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自信和底气。”
     
      而除了“引进”大型赛事,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还需要培育本土赛会经济。
     
      成都自然深谙此道。四川曾是中国足球的“金牌球市”。1994年,中国首个足球职业联赛——甲A联赛在成都开幕,四川足坛掀起“黄色狂飙”,从此“雄起”的呐喊声传遍全国。这种根植于本土,辐射全国的体育文化,能够汇聚起各种资源要素。
     
      想要培育本土赛会经济,就要求比赛好看,运动员水平高。据了解,“马超大奖赛”由成都市政府支持,中国铁建地产西南公司主办,已连续举办三届。本届比赛有两位奥运冠军和三位奥运选手参赛,在比赛规格、专业标准和联动品牌等方面,均有巨大提升。
     
      “本届赛事是以国际马联二星级标准打造,看齐国际马联三星级标准的专业马术赛事,众多高水平骑手因这项赛事来到成都。通过赛事的历练,有助于提高四川马术运动员的水平。”四川省马术协会主席沙英对新华网表示。除此之外,赛事主办方还先后举办了“2018中国铁建马术青训营”和“2019四川省马术协会·中国铁建青少年马术夏令营”等活动,为西南地区马术运动储备力量。
     
      以赛为媒,背后则是“谋赛”与“兴业”的结合。
     
      在体育的世界里,竞技成绩所带来的不仅是奖牌,还有社会关注度和产业红利。“马超大奖赛”举办的这三年,正是成都马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目前,成都已有达根斯马术俱乐部、金马湖马会、青城国际马术俱乐部等多家专业马术俱乐部。
     
      位于温江的金马湖国际赛马场自从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马术节”。同时,国际马联的多项世界级赛事也落户成都。业内人士表示,“有了高水平运动员,有了多元的赛事,自然会有吸引更多爱好者,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成都马术运动的未来就值得期待了。”
     
      赛事IP与城市共成长
     
      “以前不知道,原来成都也有这么多‘爱马士’。”成都市民李磊一边说,一边鼓起了掌。场上,他支持的选手骑着骏马,身姿优雅地越过障碍。
     
      李磊是第二次来到“马超大奖赛”现场。第一次,他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第二次,他早早地打听起比赛时间,对赛事有了更多期待。李磊说,本次比赛的观众里,像他一样的“回头客”不少。
     
      一个赛事IP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是久久为功的过程。以上海为例,2014年马术世界冠军巡回赛落地上海,经过几年的耕耘,这一赛事不仅在上海扎下了根,更让上海在国际马术圈赢得美名。如今,马术已经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处独特风景,也是上海诸多“魅力名片”之一。
     
      三年来连续举办的“马超大奖赛”,也已成为成都市民的一种期待。此外,借一年一度的赛事举办机会,中国铁建地产西南公司还与国际马联、世界范围内的顶尖骑手进行交流互动,提升成都在全球马术运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为成都奉献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但是,成都不能完全复制上海的模式。赛事经济是一种流量经济,从吸引流量的角度,“马超大奖赛”找到了打造赛事IP的另一个切入点。
     
      本届赛事还同期举办了“马上生活节”。“马上生活节”设有PONY萌马体验、欢乐“食”光、咖啡市集、Minimal电音节等十大潮玩主题。观众可以亲身体验马术运动的魅力,感受马术文化、生活美学。在欧美等马术传统强国,马术早已从竞技运动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场比赛就是一场与亲人、朋友的聚会,大家在欣赏比赛的同时,也欣赏自然美景以及享受美食。
     
      “马术运动充分体现了运动与时尚的结合之美。而‘马上生活节’丰富和扩展了马术运动的内涵,拉近了马术与生活的距离。”对于“马上生活节”的意义,四川省马术协会主席沙英如是说。
     
      打造城市话题
     
      在比赛现场,能看到三五成群相约而来的观众。交谈后发现,他们都是早早地关注了比赛,有的还建立了微信交流群。经过三年的发展,“马超大奖赛”在成都逐渐形成了城市话题。
     
      这隐喻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增加马术等“小众”运动的赛事供给,即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环,也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将马术列为“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里提到,“积极培育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这促进了中国马术俱乐部以及参与人群的增长。
     
      据国内马术运动贸易平台CHF马展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马术俱乐部达到2608家,增长幅度超过30%。这意味着马术正在走进中国民众的生活。
     
      而对马术感兴趣的群体,又以年轻人为主。根据《马术》杂志在2019年1月发布的相关报告,马术俱乐部会员的年龄层,青少年群体占比49%,儿童群体占比17%,成年人仅占34%。年轻群体作为未来体育消费的生力军,对“小众”运动项目的接纳程度更高。
     
      这也为成都提供了思路:建设世界赛事名城,需要种类丰富的赛事做支撑。9月,成都市政府印发的《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提到,要加快发展市场增长快、成长性好的新兴运动项目。而“马超”大奖赛的举办,与这一思路不谋而合。
     
      从“谋赛”“兴业”再到“谋城”。一场马术比赛,折射出的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与路线。在全国各地“策马奔腾”抢占体育版图的年代,成都正蹄疾步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