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更需校园传承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体育全员运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瑞祥民族小学部举行。在这场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展示活动中,共吸引了瑞祥民族小学部的700余名学生参与,他们以竞赛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20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完全沉浸在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之中。
滚铁环、夺腰刀、背篓球、叼羊、顶瓮竞走,一个个充满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展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同时也让孩子们体验到这些运动的独特乐趣。在孩子们看来,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好玩儿,而且富有文化内涵。这些项目大多源自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所以既是体育运动也是生活的写照,十分有趣也特别吸引人参与。
谈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付晓洁表示,此次承办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民族体育文化嘉年华暨民族体育全员运动会的展示活动,很好地反映了该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成果。他说:“学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编写了教学讲义、读本、实施校本课程。而且不论是在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中,都适时安排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通过这些方式,不仅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生中生根发芽,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体魄,让他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健康的意识和终身体育观,而且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交往能力,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但是,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主席毛振明看来,传承、重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也并非易事。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久远的贫困年代,朴素、短小,简单,因此难以直接进入现代竞技体育体系。其次,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中国人温和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识,更强调欢聚、友谊,在比赛开发、规则严谨方面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存在距离。再有,民族传统体育略显“土气”、低技能、缺比赛,也成为被传承和喜爱的一堵墙。但时至今日,这些都不应成为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壁垒。因为,通过实践发现,只要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具有竞赛性、趣味性、集体性的项目,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便有了突破口。而目前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也正在通过全员运动会、编写民族体育教材等方式,力求让孩子们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作出新的贡献。
青少年担负着传承、发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而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一项运动的生命力需要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让广大青少年通过享受阳光体育,参与民族体育,才是发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好方式。(记者 王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