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是育人载体
加强业余青少年拳击教育教学,切实扩大青少年拳击人口数量已是接下来中国拳击协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肩负基层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拳击推广工作者双重身份的上海市嘉定区朱桥学校校长林晓萍就对拳击从不解到了解,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在她看来,拳击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形式,更是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育人载体。
朱桥学校是2013年挂上了“上海拳击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牌子,作为校长的林晓萍也坦言是从那一年的2月份开始接触到拳击运动,“我是属于对拳击不了解的人。”林晓萍说。林晓萍表示,当时要想在学校做好拳击的开展,让这个项目落地生根,首先是和家长、孩子做好沟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听到过家长的担心。因为家长只是在电视上看到拳击,误解比较多。我们请教练给我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家长一起走进拳击的世界,让我们这些对拳击不了解和有误解的人一同前进,慢慢来接受拳击。”
由于朱桥学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园中开展拳击项目至今,已经形成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完整体系。林晓萍介绍说,朱桥学校拳击项目的开展是由上海市体育局、学校所在的工业区和当地教育局的三方共同投入,在中国拳击协会主席张传良的指导下,学校也聘请了资深的专业教练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校会把一周五节体育课中的一节作为拳击的拓展课,让孩子们从进入校门就学一点拳击的简单的步法和文化。然后从二、三年级开始,在此基础上选择并组织学生们成立一些小的拳击社团。从四年级开始,从社团里选拔进入到学校的拳击队,每天放学以后会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训练,并注册参加相应的青少年比赛,“校拳击队每年都有毕业的学生,同时每年也都会补充新的队员,40人左右的队伍规模是比较稳定的。”
林晓萍坦言,在校园中开展拳击项目,让她这个原本对拳击并不了解的教育管理者感受颇深。在她看来,学习拳击的孩子不仅在身体素质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心理层面也具备了想赢的勇气和敢赢的底气,能够正确面对胜负,具备了抗挫的能力。“从长远来讲,拳击与教育相结合,我们并不看重金牌,也不看重送走了多少学生,正如张传良老师当初点拨我们的那样,孩子们的气质得到改变了。”林晓萍笑称,多年以来在校园中,学拳击的孩子们没有发生一起打架事件,远远地见到老师鞠躬行礼的也一定是校拳击队的队员,“从教育人来讲,我们非常愿意通过拳击这样一个载体,来帮助我们一起育人。”林晓萍如是说。(记者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