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坛人物 >

热线:0371-65710329(网站) 信箱:hntyxww@126.com

游泳教练徐国义:一辈子做好游泳一件事
  • 2020-07-31 16:25:48
  • 来源:中国体育报
  • 责任编辑:邱迎
  •     一辈子只做好游泳这一件事记中国游泳功勋教练徐国义(中)
     
        中国体育报李雪颖
     
        在中国游泳功勋教练徐国义执教的26年里,他紧紧把握每一天的训练,钻研技术是他的每日“功课”。夯实基础、技术为王、细节制胜的理念,贯穿了徐国义的整个执教生涯。
     
        “他视游泳事业为生命,喜欢潜心钻研游泳训练的那些事,在研究技术方面特别痴迷,可以说是走在行业最前沿。”在浙江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瑶看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徐国义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多年来,“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让国家游泳队的教练员们能够接触并学习到国际先进的游泳教学理念等,更好地取长补短。徐国义便受益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我对于游泳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于项目知识、规律等有了初步认识。”每天守着一池碧水的徐国义思绪始终离不开对技术的钻研。如何在身体条件更占优的欧美选手面前扬长避短,凭借更加先进的技术在对抗中取胜,是徐国义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游泳是个讲求技术的项目,也需要强大的体能,这需要我们在训练中很好地把控。因为我很喜欢钻研技术,所以才会每天去想、去设计训练,有时也需要灵光一现,教练员是需要悟性的,没有悟性的教练员成不了大器。”
     
        “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训练、钻研技术”
     
        在同事、朋友们眼中,徐国义是“智多星”“小诸葛”。当运动员时如此,1994年当教练后也是如此。
     
        国家队教练员王爱民和徐国义一起共事了11年。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公寓里住对门的两个人时常晚上一起在房间里聊天,两人的话题永远绕不开训练和日常管理。“国义的工作状态是没有边界、没有时空限制的。一天24小时他都处在工作状态,时时刻刻都在思考训练、钻研技术。他经常跟我说,没事的时候或者是休息的时候,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在想如何让运动员游得更快。他下了大量功夫,我一直在向他学习。”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交流,王爱民发现徐国义对于游泳技术的理解很独特、很到位,常常能一针见血地直击问题根源。“国义是非常睿智的人。他的训练强度设计非常巧妙,训练计划精准且灵活多变,能够根据运动员当天的身心状态进行积极调整,他的赛前调控能力也堪称艺术。他对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和选材要求很高,他的队员比赛成功率高,基本每次比赛都会提高成绩。每次大赛前盘点时,他对于成绩的预判都基本实现,这体现出他对世界一流竞技水平的掌握和对运动员状态的把控。”
     
        郑瑶曾担任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与徐国义有较多的接触交流。郑瑶说:“我总跟他交流,要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念、技术,他也每次都很自信地回复,‘任何大赛中,对手有任何新的技术动作,我都会第一时间研究学习。’他不仅是大家印象中最重视技术的教练之一,也是与时俱进、十分重视体能的教练之一。他善于与体能教练及时沟通,针对叶诗文、徐嘉余的短板,共同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努力取得最好的成效。”(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他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抠得非常细致”
     
        2018年12月10日,在国际泳联世界水上大会金牌教练讲习班上,徐国义分享了《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调整训练思路》的主题演讲。面向世界各地的同行,他倾囊相授。徐国义在训练过程中始终坚持技术第一的原则,紧紧围绕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去要求、重复、执行。
     
        徐国义认为运动员在水中首先要具备保持“平、直、尖、紧、高、稳”的良好流线型姿势以及保持这一姿势的身体条件和能力。“提高动力、减小阻力”是他游泳技术的核心内容。而技术的实施与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素质、能力、肌肉类型、神经特性、性格特点等紧密相关。王爱民认为徐国义的训练抓住了强度和技术两个重点。他说:“国义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加强体能训练的同时减阻、增加推动力,不做无意义的消耗,只有经济化地使用体能、巧用技术才能扬长避短与欧美选手抗衡。他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抠得非常细致,他和我聊过仰泳,他对仰泳手入水的深度、抓水的力量等都有非常细致的研究。”
     
        徐国义曾给王爱民支过招。那时王爱民正为一个以长距离自由泳为主项的女运动员在长池与短池中的表现“苦恼”。王爱民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短池(25米)比赛因为转身多、速度快,成绩一般要比在长池(50米)里游起来快得多,但是这名队员却无法在短池比赛里游出更快的成绩。“我在查找原因时考虑了转身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而国义点了我一句话,‘节奏问题,是长短池转换训练不够、训练节奏的问题。’我后来研究发现是长短池转换的时间问题和长短池游程中技术的控制问题,其次还有转身等技术细节问题。这一次对我触动很大,看的出来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徐国义所带的运动员里既有以混合泳为主项的奥运冠军叶诗文,也有仰泳世界冠军徐嘉余,还有蝶泳名将李朱濠以及自由泳名将朱梦惠等,如何为不同项目运动员分别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徐国义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徐国义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比赛的技术要求,及时优化和改进技术,以达到最佳划水实效。同时,他还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目标要求调整顶层设计方案,根据项目和个人特点调整专项体能和技术的训练思路,并根据队员的不同性格特点调整训练思路和训练要求。
     
        徐国义为徐嘉余打造了世界一流的仰泳技术。让徐国义的妻子、同为国家游泳队教练的楼霞颇感骄傲的是他们在美国外训时,外教把游泳俱乐部里所有的运动员叫到一起,让徐嘉余做出发转身示范,并让他们向徐嘉余学习。在徐嘉余的印象里,徐国义一直在悉心为他打磨技术。“从2011年开始徐导就在不停地跟我强调技术,几项技术讲了六七年。即便2016年里约奥运会回来,我们还是在一遍遍改技术,一点点做磨合。”徐嘉余回忆说,“2013年底我天天看入江陵介的视频,向他学习。徐导看到我的努力,他根据我的技术特点,不断帮我完善技术,后来终于打破了入江陵介的纪录。”2015年徐嘉余进入瓶颈期,徐国义边着急边想办法,开始为当时身高1.86米、体重75公斤的徐嘉余增肌。他要求徐嘉余每天吃四五块牛排,就这样随着体重的增加,徐嘉余的技术也日臻完美。“徐导很厉害,他把我保护得特别好,时刻叮嘱我该怎么做,我不需要去担心训练中的问题,跟着徐导一起努力就可以了。”就在人们沉浸在徐嘉余摘得2017年布达佩斯世锦赛100米仰泳冠军,为中国男子仰泳实现世界大赛金牌“零的突破”的喜悦中时,徐国义已经在总结分析他的比赛分段成绩以及动作频次和实效,研究如何帮助他更进一步。
     
        针对练混合泳的叶诗文,徐国义根据她4种泳姿的不同水平,为她量身打造差异化的成绩目标。2012年伦敦奥运会,徐国义对于叶诗文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比赛技术要求是预赛、半决赛、决赛都要以自我为主,蝶泳和仰泳的技术要求是游出划水实效,仰泳注意调整呼吸为之后的蛙泳做好储备,蛙泳强调腿的效果以及保持身体稳定的高位,最后要发挥自由泳的优势,腿要加起来,尽情释放。同时考虑到400米混合泳的比赛是在奥运会游泳比赛的第一天进行,帮助叶诗文减压和专注比赛更为重要。在徐国义的悉心指导下,当时16岁的叶诗文收获了伦敦奥运会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双冠。
     
        “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
     
        自信是徐国义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洪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份自信源自徐国义对技术的锤炼,对队员的了解。在备战2012年伦敦和2016年里约两届奥运会的过程中,他与徐国义有过密切合作,也在技术理念方面形成很多共识。
     
        徐国义认为,训练比赛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运动员“身、心、性”的训练,要注重性格的培养和磨炼。好的性格和品质才能专注、自律、坚持、珍惜。优秀运动员需要达到“身体好、条件好、悟性好、性格好”的标准,奥运冠军还要有“特质”。林洪解释说:“身是指身体,心是指思维,性是指性格。身体的训练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是最基础的,而想要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要经过思维的训练,最高层级是性格的训练,要塑造性格和品质。徐导极为看重运动员的思维能力,因为奥运冠军其实就是人类在这个项目上达到的极限,这对于运动员的思维、执行力、智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极高。我们还总结出能否达成目标有三个关键点,即‘想了没有、做了没有、做好了没有’。”
     
        一次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时发生的事情给林洪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海埂基地的训练池被改成25米的泳池,徐国义要求两名队员在每一个转身出来使劲打水下腿,要做到出水后6个动作到边。要知道在高原上进行长距离训练时这样的要求有些严苛。其中一个队员能够基本完成,而另一个队员完成起来却有些勉强。林洪问徐国义可不可以“放放水”,徐国义坚持说不行。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在技术上的训练要求,更是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考验,不能轻言放弃。
     
        在林洪看来,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有很多,而徐国义帮助每个运动员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模式、技术结构、思维方式等,并塑造了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也让他们成为最佳搭档,这十分难得。“每个运动员的条件、性格不同,而徐导总能因材施教,因此他带出了一波又一波优秀的运动员。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
     
        叶诗文也与林洪有同感。在她眼中,训练场上的徐国义自信、有魄力,同时能够因材施教。“我们组队员有各种泳姿,有长距离有短距离,他一个人要兼顾我们这么多人是很难的,但是他做到了这一点,能够在训练计划上平衡好。”叶诗文谦虚地向记者表示自己的技术不是特别好,但最为关键的是徐国义了解她的需求。“他很清楚每个运动员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他不会强迫我去做一些可能看起来划水效果特别好、特别到位、特别漂亮的动作,他知道我用那个动作反而会因为不舒服而游得更慢,他会让我在游得更加舒服的状态下更加伸展,我们一直在不断沟通和打磨技术动作。”
     
        “跟国际接轨,学习国外的科学方法,转变训练理念,路子是对的。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为我所用,融入自己的训练,毕竟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运动员。”大胆地将不同于常规思考角度的观点和理念引入训练,博采众长并为我所用,让徐国义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正如郑瑶所言,徐国义是心无旁骛、克难攻坚、矢志奋斗、追求卓越的优秀教练员代表,他用一生的心血和付出,践行与诠释责任担当,彰显的是榜样的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