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体育 >

热线:0371-65710329(网站) 信箱:hntyxww@126.com

河南省毽球队:加紧备战,“踢”向全国赛场
  • 2019-08-05 10:57:10
  • 来源:郑州晚报
  • 责任编辑:赵伟涛
  •   尽管汗水已经浸透了衣衫,但45岁的李红霞面潮红润,一堂训练课下来,丝毫感觉不到她的疲态。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综合训练馆,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河南省毽球代表队正挥汗如雨,加紧备战。
     
      7月8日起,河南队队员开始陆续集中,不过,由于许多队员还在工作岗位上,直至8月1日才集结完毕。尽管毽球项目在我省的普及程度还算不错,但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年轻队员相对还比较少,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以毽球为专业的也不多,因此队伍抽调了不少在职人员参与到民族运动会的毽球比赛当中。
     
      据河南队主教练张永斌介绍,上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河南队平均年龄将近50岁,是所有参赛队伍中最高的,“上届民族运动会结束之后,就在郑大体院重点培养了3名新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不过这个基数还是较少,大部分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工作”。
     
      已经参与毽球运动12年的“业余选手”李红霞是这些在职人员之一,曾参加过上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她表示,这次河南队是东道主代表队,作为队员会全力以赴地投入。“目前训练量很大,我们体能跟专业的年轻队员是不能比的,但会尽力配合教练完成大负荷的训练量。通过几个星期的训练,感觉还能顶得住。”李红霞说,“这次在家门口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非常激动。我特别喜爱毽球运动,家庭非常支持,这个过程收获了健康、喜乐,也结交了许多朋友。”
     
      目前,河南队每周一至周六的上午都做一些传球、接球等基本功训练,下午则是配合练习。郑大体院的蒙古族小伙连仁辉是队内为数不多的在校生之一,接触毽球运动已有6年多时间,在学校一直从事这个项目。他表示,虽然天气炎热,但大家训练都非常刻苦,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参加过多次大学生比赛,但这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感觉不一样,特别期待到时可以和各民族运动员交流,与他们场上是对手,场下成为朋友。”连仁辉说,“经过精心备战,我们对比赛是很有信心的,尽全力去完成这个比赛,取得好成绩。”
     
      关于河南队的训练进度,张永斌说:“由于年龄、体力、工作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老队员正在进行恢复体能和基本技战术的训练,年轻队员则在巩固技战术和专项技术。8月中旬,队伍将进行技战术磨合,调整最佳的人员配备,到8月底,拿出最优化方案做有针对性的模拟性训练。”为了配合好队伍训练,郑大体院还专门抽调了7名高水平毽球专项运动员作为陪练,全程保障训练任务的正常进行。
     
      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郑报全媒体记者王文捷
     
      毽球小将磨砺中寻求突破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王梓)3日晚,湿热天气笼罩下的绿城广场灯光球场迎来了毽球联赛的又一个比赛日。今年联赛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多,每一个比赛日的晚上,小学、初中、大学的学生参与到与成人对阵的比赛项目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俗的表现。
     
      身穿红色恒宇共健61靓毽队服的六十一中学队,特别引人注目。教练员窦晓森老师说,5支球队覆盖了三个年级,形成一个梯队,目的是让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参赛历练。编队组合采取的是错开年龄、以大带小的方式,让老队员把积累的临场经验和实战能力通过场上传帮带让新队员吸收和借鉴,成功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解决一些日常训练中发现不了的问题。作为全国毽球示范校,训练遵循的是三从一大的原则,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结合大运动量,希望在严格管理下和高强度实战当中,站在对手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用成绩实现自身突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