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体育 >

热线:0371-65710329(网站) 信箱:hntyxww@126.com

一个西海固村庄篮球场之变
  • 2018-11-17 09:19:53
  • 来源:新华社
  • 责任编辑:邓小强
  •   新华社银川11月16日电一个西海固村庄篮球场之变
     
      新华社记者曹江涛艾福梅
     
      初冬的西海固,山上已有一层积雪。黄昏来临,气温骤降,田拐村的篮球场上一群村民穿着短袖在激烈拼抢。在众多年轻人中,一个白胡子老汉格外引人瞩目。接长传、运球、上篮,一气呵成,丝毫不逊于场上的年轻人。
     
      这个老汉叫田成彪,今年60岁。他所在的田拐村是个深度贫困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
     
      在土地上立起一根木杆子,用铁丝围一个圈挂在木杆顶端,加上一个快弹不起来的旧球……35年前,田拐村的篮球运动很“原生态”,当时25岁的田成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一次接触到篮球。
     
      “这些年,无论村里条件啥样,打篮球的人都不少。当年教我打篮球的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田成彪回忆道。篮球一直是田拐村的“热门项目”,20世纪80年代田拐村篮球队还曾摘得海原县农民篮球运动会冠军。
     
      想要承载村民对篮球的热爱,一块篮球场必不可少。然而,在干山枯岭、千沟万壑的西海固山区,想要在村子里找一块开阔平整的土地已十分不易,要建成一个篮球场更是难上加难。
     
      “以前这里太穷了,脱贫手段也单一,但凡有一点地,老百姓也想着种粮食。”田拐村村支书杨彦俊说。
     
      田拐村下辖9个自然村,952户,3492人。但直到2015年,村子里才拥有了第一块水泥地篮球场。在此前的几十年里,尘土飞扬的“土球场”伴随着包括田成彪在内的几代人成长。
     
      “打完球就洒点水,要不然再打就要吃一嘴土。冬天洒水会结冰,就只能凑合着打。”田成彪说。
     
      杨彦俊介绍说,由于自然条件不适宜种粮食,村里人一直以跑长途货车为主业,但许多人一年奔波到头仍没能摆脱贫困。为了扭转局面,村里开始鼓励村民养殖牛羊、种红梅杏、开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今年7月,海原县乡村文化旅游节在田拐村开幕。期间,为集聚人气、烘托气氛,田拐村邀请周围7个乡的篮球队,进行了为期4天的篮球赛。
     
      打比赛就要有个像样的球场。旅游节前,政府投资的塑胶球场在村部建成,从此,硬邦邦的水泥地也坐上了“冷板凳”。
     
      从“土球场”到水泥地,田拐村走了几十年;从水泥地到塑胶场地,田拐村只用了3年。村民喜爱的篮球运动焕发出新的活力,羽毛球、乒乓球和各类健身设施也渐渐出现在村民生活中。
     
      “希望明年能多办几次篮球赛。现在我们村场地好,打球的人多,周围村的人都来,去晚了根本抢不上位置。”田成彪说。
     
      因年龄原因,60岁的田成彪已无法再外出跑长途车。但对他来说,有更多时间和村里年轻人一起打篮球也是一桩乐事。现在,他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打上两场,有时还会带上自己4岁的小孙子田悦。
     
      篮球场边,田成彪在教小孙子拍球。篮球跳跃在塑胶球场上,弹起村民对来年的期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