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体育 >

热线:0371-65710329(网站) 信箱:hntyxww@126.com

郑马余热不减 跑友好评不断
  • 2018-11-12 14:15:06
  • 来源:郑州晚报
  • 责任编辑:赵伟涛
  •   “郑州银行杯”2018郑州国际马拉松已于11月3日圆满落幕,但作为郑州首届“专属”的马拉松赛事,奉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大平台大视野大传播”“有活力有文化有温度”的郑马,没有让广大跑友失望。在跑友、网友、业内人士纷纷为郑马点赞的同时,国内最专业的第三方马拉松赛事评判机构也给出了今年迄今为止的最高分9.8分(满分10分)。同时,大家指出了首届郑马的不足,给出了中肯的意见,从“未来郑马怎样越来越好”的角度纷纷建言建议。近日,人民网体育频道专门推出了专题《盘点:首届郑马怎么样?有啥建议》,整理和集纳了各方的评论、建议。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董广安在看到人民网的专题及其他相关媒体报道后,也特意给组委会发来信息对郑马给予了充分肯定:天时、地利、人和。线路规划设计很科学,天公作美,当天天气很适合跑马拉松,媒体前期预热宣传,后续反馈报道,非常给力。郑马一定会迅速成为极富吸引力的、名副其实的高品质国际马拉松赛。董老师同时还表示“争取明年全家都来参加健康跑”。
     
      本报现原文转载人民网的专题文章,以使读者再度感受到郑马的热度,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年的郑马会更好!郑报融媒记者郭韬略/文王河宁马健王秀清周甬/图
     
      赞郑州这里让我很开心
     
      外地跑友“佬的今天”在微博中写道:“来到郑州我很开心,没人能否认它的大气、兼容并包和舒适惬意。外乡的我看郑州,街上的人很多,烩面吃不完,正因为这样,才体现了郑州的繁荣、凝聚力与质朴。”
     
      人民网i跑团团长吉喆评论:“这是第一次有跑郑州市区的核心线路,对赛事的组织要求很高,能感受到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市民都很热情,浓重的河南口音‘加油’二字很感染人,‘能跑郑马的都不是瓤茬’、‘俺娘咧,你们真棒’,尤其是经过了一连串的河南大学学院,学生们的加油呐喊声振聋发聩。”
     
      微信公众号“领跑圈”发布了《没有一次穿城而过的奔跑,不足以谈论郑州精神》的相关报道,报道中这样写道:
     
      赛道上,奔跑着的是城市的跃动,有年轻的笑容,有硬朗的脚步,有秩序的口号声,有默默的打气。
     
      你看到这个城市热情生动的脸,也看到人群中的阵阵兴奋和助威。
     
      郑州需要这样的精气神儿、生命力,跑友需要这样的热情和呐喊。
     
      城市因运动而充满活力,马拉松一定会成为郑州的城市文化符号和重要事件,它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更多人。
     
      “郑马”带给城市的一定不只是一场奔跑,更多是人们对城市的重新感受和自信生长……
     
      在“领跑圈的”的这条图文后面,当地跑友们纷纷留言:“随万人一同放肆奔跑,感受这个城市以及城中人的剧烈心跳,不置身其中的人恐怕很难真切体会到。”“跑过绿城广场、跑过二七塔、跑过紫荆山,跑过……这一次才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城市。”
     
      网友“·半夏·”留言说:一场奔跑,郑州动起来了。我们有多久没见过城市的动感了,这样的事件让郑州变得时尚,她不再只是被人误解的喧闹、传统、保守,郑州已经发生了巨变,希望更多人感受到她的内在生命力和不断成长的自信。
     
      赞赛事我给郑马打高分
     
      重庆资深跑友余先生说起郑马,点赞不已:“首届郑州马拉松惊艳亮相完美谢幕!代表着56个民族的‘姓氏鼓’在终点冲刺的时候响起,隆隆鼓声久久回荡在耳旁!郑州国际马拉松,谢谢你!”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魅力881主持人Tonny在朋友圈留言:“马拉松其实是一项很复杂的极限运动,绝对不是单纯的组织几万人一起跑步那么简单。天气、赛道、观众、补给、志愿者、赛事保障、赛后服务……每一项都在考验一座城市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虽然是首届,但相信大部分跑者都会给郑马打出相当不错的分数。2018,跑过绿城,只因为郑马。”
     
      中国田径协会副秘书长李秀华认为:郑马跑道设置充分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媒体、学生、社区等各类参赛团体的参加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活跃度;各方的支持配合体现了城市市民的参与度和凝聚力等,这些城市特质通过媒体的报道转播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到郑州的文化底蕴。
     
      马拉松的举办就像一张城市名片,一张城市邀请函,对郑州的旅游产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来到郑马比赛的现场,央视高级编辑、体育频道原副总监岑传理谈及郑马给他的影响和感受,这位体育资深大咖赞不绝口。无论是大赛的组织,还是多媒体的广泛传播,他毫不吝啬地多次用“好”“非常好”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郑马虽然是第一次办,在全国来看,开展得比较晚,但是,起点很高,是和国际接轨的。”岑传理说,在郑马开赛前,他专门来过一次,做过不少了解,郑州地形非常好,本身是中原城市,也是全国城市交通的中心,所以在这里举办马拉松赛,地点非常好,且郑州第一次举办马拉松,就和北马、上马、厦马一样,安排在城市中心地带举行。比赛组织工作很有序,出发地很好,“像途经的二七纪念塔都是很有名的地方”。沿途包括水的供应,安全问题,隔离带的设置,跑的路线都非常明确,选手一看一目了然,真的很好!
     
      深圳跑友“勇士”留言:“郑州国际马拉松真的要给你点个赞了,不管从全国宣传的气势和相关赛道服务都堪称一流,有国际大赛的范儿!”
     
      郑州跑友刘先生给组委会留言:我一直期待跑一次郑州城真正的马拉松,这次圆梦了。从昨天领物资的感受,我就觉得郑马一定会办得成功,因为各方面的细节都做得非常好。
     
      今天一跑,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你们的用心,不管是赛事组织还是跑道感受,让我体会到了郑州的美,郑州人民的热情。真的是太棒了,好爽的一次马拉松!
     
      刘先生跑完郑马后激动不已:“大郑州的大手笔,大统筹,大气魄,大格局,大智慧,大策划,大联动,大动员,大宣传,大成功,大贡献!给郑州一个大大的赞!”
     
      赞转播打出郑马亮丽的名片
     
      北京跑友由衷感慨:今年的首届郑州国际马拉松赛特别成功!郑马真的应该成为郑州的一张新名片。郑州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的东西虽然是软的但却是有力量的,有活力和生命力,不能小看!特别是郑马在全国的马拉松宣传是一流的,超过所有举办过的城市。
     
      我在央视13套新闻频道、2套财经频道、4套国际频道和5套体育频道都看到了推广短片。而央视体育频道5+的转播中插播的郑州宣传片和郑州文化学者对郑州的介绍,可以说郑州很巧妙地通过央视这个大平台狠狠宣传了一把。几个小时,看似解说马拉松,实际是城市形象的推广。比以前所有的马拉松宣传城市的力度都大,不能不为郑州点个赞!
     
      组委会工作人员收到朋友的信息:“好几个省外的领导和朋友,看河南卫视郑马直播后发信息赞扬正在直播的马拉松,没想到郑州这么漂亮!明年相约跑郑马!”
     
      武汉一名跑友给郑马组委会发来留言:“这次郑马我很遗憾没有参加成,不过看到了河南卫视的全程直播。我的朋友在人民网上看到的直播有三个多小时,作为参加过汉马的人,很羡慕郑马啊。”
     
      在上海工作的郑州老乡在郑马官网留言:“咱们的CCTV5+频道的直播解说嘉宾太给力了,郑州知名文化学者阎铁成老师解说真好,看到了赛事播出充分丰富了对郑州的认知,CCTV5+频道主持人邵圣懿甚至根本插不上话,只能配合阎老师。”
     
      人民网网友留言:人民网对郑州马拉松的直播长达3个半小时,人民网网友留言说:郑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没想到,第一次办就这么厉害!也没想到郑州风景这么漂亮,在这样的赛道里跑马拉松,值得!
     
      杭州跑友感慨:“我都认真看了全程,确实是很有震撼,直播里还插播了10多个郑州的短片宣传郑州的地标、发展成就,主持人说这次郑马的广告效应值15个亿,对未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因为明天我要跑杭州马拉松,很遗憾两个时间撞一起了,期待明年跑郑马!”
     
      受好评马拉松专业赛评机构给出9.8的高分
     
      “42旅赛评团”是42旅发起的第三方独立赛事评测团队,以“发现值得跑的赛事”为目标。赛评团的评价体系科学严谨而且苛刻,奉行“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为宗旨,通过招募一线跑者,通过最公正的视角,对赛事进行评测,是目前国内最著名的马拉松专业的媒体评论机构。据悉,郑马的评分是“42旅赛评团”2018年来迄今为止给出的最高分!要知道郑马是首届呀!
     
      这次郑州国际马拉松,“42旅赛评团”共派出4名赛评员,以亲身参与赛事的方式“亲身”测评。测评过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既专业又有说服力,也极具可读性。
     
      赛评员“心灵-旅行”推荐评论说:作为一名本地跑友,这样的赛事肯定会向跑友们推荐,很欣慰郑州能办成这么成功的一场赛事,看到了赛事方的用心、政府的强力配合,打造出了一个新的城市名片。
     
      赛评员“终极跑者”推荐评论说:这是一场不参加会后悔的马拉松比赛。虽为首届,亮点够多,风景够多,几近完美。有可能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
     
      提建议郑州可以设置长期马拉松景观赛道
     
      I跑团团长吉喆也从一个资深跑友的角度给出了建议:赛道从绿城广场跑到会展中心,起点终点距离较远,很多住在起点的跑者也打不到车,最好能设置区间摆渡车。
     
      此外,外地一些城市武汉、杭州、兰州等地的马拉松,会有几十万市民来加油,有些城市甚至有四五十万市民为跑友加油鼓劲,办一场马拉松就像过年一样。市民文明观赛、城市氛围热烈,这也是一个城市包容精神的体现,郑马沿途观赛加油助威的市民不多,建议明年郑马从这方面也再加强一下。
     
      另外,他也表示:“‘国际郑,世界跑’这个口号非常好,期待郑马能够更加有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知名赛事。但这毕竟是第一届,瑕不掩瑜,总体口碑很好,能做成这样,很不容易了,因为,影响力是需要时间的。”
     
      首届郑马赛道设计受到了跑友的好评,但也有不足之处。
     
      来自南京的跑友王先生建议:郑州的郑东新区从航拍上看很美,地面环境绿化也不错,但在路面上缺少马拉松旗帜的宣传和城市文化展示,央视直播出来不好看。另外在东区的线路过多,而这个区沿途赛道基本看不到加油的市民,感觉空荡荡的。建议明年能让更多人为来自全世界的跑者加油。
     
      兰州跑友李女士:建议在马拉松赛道经过地设置长期的马拉松氛围景观,便于央视和媒体的直播,毕竟郑州国际马拉松赛是要长期办下去的,让马拉松精神在城市落地开花,这样更能提升郑州形象,服务跑友。
     
      “我们兰州在城市主干道滨河路旁设有马拉松形象绿植字,一个字就有几百平方,在城关黄河大桥边还建有马拉松文化主题公园,也建议把‘国际郑,世界跑’的郑州马拉松口号刻在城市的赛道两旁。”
     
      在赛事服务方面,郑州跑友“豆豆”建议:郑马在赛前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交通管制信息做了不少宣传,市民了解了“哪些路不能走”,但还不知道“哪些路能走”,当天有考试的、学生上补习班的、老人去看病的,出行绕得很远。建议明年在交通绕行路线方面报纸、电视、广播、户外多个渠道宣传,让市民出行方便,郑马就更值得点赞了。
     
      央视体育频道原副总监岑传理给组委会联系建议说:现在各地都在城市建造以体育为主题的公园和游园,建议郑州建设起点和终点为一体的专业马拉松公园长期保留下来,平时方便市民健身,启动赛事时又有场所和机构,纽约马拉松就是在中央公园点燃城市激情与活力的。“全民健身已写入十九大报告,建议郑州市区多建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各种公园,比如篮球公园、自行车公园、羽毛球公园等。”
     
      中国田协副秘书长李秀华和首届郑州国际马拉松赛领跑团团长张健分别给组委会提建议:郑州9月底太热,并且面临国庆长假,不利于全球跑友进行马拉松比赛。10月初,赛事筹备时间又太紧张,10月底和11月份又容易出现雾霾,对跑友身体有害,且不利于电视直播。国内外知名马拉松一般都在每月某个周的周日开跑。建议将10月份第三周的周日确定为郑州的“马拉松日”。一旦确定后,按照首届郑马的标准,雷打不动十年磨一剑,郑马一定会以最快时间跻身国际“双金”赛事。这将大大提升郑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助力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张健还特意说,郑州“马拉松日”一旦确定下来,媒体应该铺天盖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宣传,让郑州妇孺皆知,让市民更加了解郑马,支持郑马,参与郑马。相关部门可提前做好预案,尽量将赛事活动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市民可以根据交管部门发布的道路管控信息和可通行路段信息,提前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如果说春节让郑州成了一座“空城”,希望郑马赛事举办的时候,市民都能在赛道上、赛道边享受赛事,让马拉松成为政府与市民互动的最好平台,成为郑州新的城市节日,成为郑州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那时候,郑州一定是一座可与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媲美的“活力之城”“健康之城”。
     
      对于郑州国际马拉松的举办时间,外地跑友“在路上”说:今年郑马在11月3日,天气已经稍凉,而且有雾霾,两天后郑州就下雨了,建议明年以后的郑马能选择在10月中旬。
     
      在赛道氛围的营造上,有专业跑友提出建议:今年有些个别路段感觉氛围不够、形象不好,希望郑马组委会明年注意对楼顶、沿街立面等综合整治提升,多一些对郑州形象、马拉松精神的推广。
     
      个别赛道路面不平整,也影响了跑友的跑步感受,希望组委会能在明年提前对路面全面排查,精细化提升路面的质量,让中外跑友跑得愉快、跑出成绩。
     
      据统计,马拉松赛事比较“火”的4月和10月引爆了全世界跑友的热情。今年4月15日,全国各地有多达43场马拉松赛事同时开赛,超过26万人一起奔跑,刷新了国内一天之内举办马拉松数量的纪录。而今年10月28日,国内不完全统计有26场马拉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