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将于10月中旬在山东举行
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记者李思默)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将于10月14日至17日在山东济宁举行。本届竞赛有哪些亮点?这样的竞赛活动在矿山救援工作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从1987年开始举办,今年是第十三届,名称也由以往的“技术竞赛”改为“技能竞赛”。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一级巡视员、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姚勇介绍,本届竞赛有来自全国的64支代表队,共计700多名队员参赛,是竞赛举办以来参赛队伍数量最多的一届。
姚勇表示:“参赛的64支队伍都是相关行业(领域)的尖子,参展的救援技术装备涵盖了矿山救援领域最前沿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先进适用装备。竞赛项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紧贴矿山救援实际。本届竞赛,通过设置竖井提升、模拟救灾等高难度、实战化科目,将赛场变为‘练兵场’,引导队伍在日常训练中坚持一切从救援实际出发,不断提升在复杂救援环境下的科学施救能力和精准的指挥水平。比如,前不久在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富力煤矿‘9·10’冲击地压事故救援中,6名被困矿工获救生还,小导硐技术就发挥了很大作用,小导硐救援也是我们这次竞赛设置的项目之一。”
围绕矿山救援队伍职能任务拓展,本届竞赛在分组和项目设置上,进行了多项创新性的安排,更加突出实战性与科技应用。比如,个人项目的综合技能、医疗急救,团体项目的模拟救灾、竖井提升等,都要求队员在高度模拟现实灾害的环境下和心理压力下,快速决策、熟练操作、协同配合。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副队长高士伟表示:“这些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竞赛项目更加贴近实战,更加考验参赛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比如在竞赛中设置高空攀爬、巷道冒顶处理、高温高湿环境探察、现场医疗急救处置等竞赛科目,与实战贴合紧密,是我们日常训练中难以复现的‘高阶实战’。记得在处理去年的一次矿山顶板事故当中,我们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精准地判断被困人员位置,利用矿山救援联络信号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利用掘进机高压管路连续向灾区供风、送水,维持被困人员的生存条件;同时加大力度施工小导硐向灾区快速挺进,最后经过全体救援人员的一致努力,成功地抢救了2名生还人员。正是通过竞赛这种‘准实战’的超前锻炼,使我们在面对真实的灾情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动作准确、行动高效,真正将训练成果转化为救援实战能力。”
本届竞赛还将同步举办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展示活动,共有200多家企业参展,展出装备达800多台套,推动科技成果与救援实战深度融合。
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副主任、竞赛裁判委员会裁判长李胜利介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先进救援装备在应急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在2021年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现场,我们运用定向钻进技术,透过600米深的地层,从地面精准钻通井下巷道,成功救出11名被困人员。在2023年云南临沧‘4·11’隧道塌方事故救援中,救援人员利用大口径水平钻机打通救援通道,用时47小时,救出全部被困7人。我们相信,随着这些先进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我国矿山救援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