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焦作·济源 > 健康 >

热线:17639182585(网站) 信箱:751099334@qq.com

伊公羹陆氏茶文化产业隆重招商
  • 2020-06-18 17:51:01
  • 来源:中新社河南分社
  • 责任编辑:王联
  • 豫体网6月18日电(记者:王联  通讯员:赵飚 张福生)
    唐人陆羽,后世尊为茶圣,他所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乃至“其后尚茶成风”,引发了自唐代以来千年不绝的喝茶风尚,也开启了华夏茶文化世界文明之旅。“伊公羹陆氏茶”便是中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也是茶经思想、中国茶道文化的缩影,她代表了中国茶道、茶学以及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核心价值观,集儒、释、道理念于一身,从而开启了鍑煮国饮的传世之风。

    一、“伊公羹陆氏茶”,是中国茶人毕生追求的梦想
    “伊公羹陆氏茶”最早见诸陆羽《茶经》的《之器》篇。《之器》篇介绍了二十四种烹茶器具,所谓“茶器二十四事”是陆羽的一大创举,“伊公羹陆氏茶”便出自《之器》篇中,是铸造在煮茶用的风炉上的。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伊公,即商朝的贤相伊尹,名为挚,一生辅佐商朝五代帝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初时隐居山野,躬耕务农,然而他身份虽卑却心忧天下。后经商汤三次礼请,始出为相,并用自己的智慧辅佐商汤消灭了残暴的夏桀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文人志士的敬仰、推崇,被后世尊为“元圣”。孟子称他是能承大任的圣贤。伊尹除了在治理国家上具有卓越贡献之外,还以擅长用鼎器烹饪而著称于世。《辞海》引《韩诗外传》记载:“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古代鼎器为传国之重器,通常用于国家隆重礼祭,而能代表中国最大煮具是鼎,伊公以鼎器烹饪五味调和的美羹佳肴流芳千古。陆羽借伊公智慧用鼎煮茶,把茶境、茶德、茶事、茶学和道家五行溶于一鼎之中。陆羽铸鼎铭志,在煎茶风炉上铸铭文曰“伊公羹陆氏茶”。可以说,“伊公羹陆氏茶”充分体现了陆羽的理想价值观和应有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了陆羽《茶经》的写作思想。  伊公是名垂青史的贤相,陆羽是功益千古的茶圣,各领风骚,各有殊勋,堪称我国历史上备受景仰的圣贤名人。陆羽把象征国家鼎盛的鍑煮国饮“伊公羹陆氏茶”呈现给世人,陆羽无愧于开启“茶为国饮”传世之功的第一人。

    二、“伊公羹陆氏茶”,是陆羽《茶经》贡献给世界的中华茶道文化品牌,是中华茶道文化的最高标志
    中国茶道文化形成于唐代,以陆羽著《茶经》为标志。中国茶界历来就有“《茶经》出,则茶道兴”的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茶经》就是中国首部茶道专著。“伊公羹陆氏茶”体现了中国茶道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可以说“伊公羹陆氏茶”就《茶经》思想的缩影。通过研读《茶经》,我们发现陆羽在著《茶经》时,很多茶道思想和方法源于商代名相伊公。首先,陆羽和伊尹都是名贯古今的圣人。伊公以至味说汤,陆羽从汤问中沿袭精华,终成茶经。伊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厨师之祖”,有“烹调之圣”的美称,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常以烹饪为喻引申治国之道。伊尹觉得治国就像好的烹调功夫,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语)。伊尹以“至味”说汤,治国如治庖,这是伊尹吸引汤王的至味。“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不仅是治国之道,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详见《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咸有一德》、清化简《尹诰》虽然和伊尹《咸有一德》内容不同但不影响“咸有一德”的存在)。)
    陆羽继承了伊尹烹调论的思想,把伊公“五味调和论”引伸为烹茶需五行到位,把“火候论,水候论”等一系列烹煮方法应用于煮茶品茗,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华茶道文化-煎茶道。“凡茶有九难”,陆羽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发现茶与水、火、风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煮好茶“三沸三变”的规律。陆羽认为,烹茶品茗能有益身心,用五行代表伊尹的五味,所谓循环相生,洗涤、祛除陈旧与污垢,留下清新的气象。
    其次,陆羽和伊尹都是精行俭德之人,推崇圣人之道。他们有着一样孤寂的童年,不凡的经历造就了他们非凡的意志,他们品行高洁,坚守操行,行事精益求精,严守道德规范,他们烹煮悟道,忧国忧民。纵观古今,真正有作为的人都是精行俭德之人。陆圣在《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可见陆羽茶经提倡的“精行俭德”乃是对茶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衡量茶人道德、品行、信念的标准。陆羽终生爱茶嗜茶,通过煮茶品茗,演绎着中国茶道的真谛。
    陆羽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饮茶践行“精行俭德”可以锻炼志向,陶冶情操。陆羽还首次将我国儒、释、道的思想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陆羽《茶经》把“伊公羹陆氏茶”作为中国茶道的核心价值,也就确立了“伊公羹陆氏茶”作为中国茶道文化品牌的定位,由此开启了茶为国饮的中国茶文化千年文明之旅。
     
    三、“伊公羹陆氏茶”开创茶界煎煮之风远播海外,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之礼仪。到了唐朝,饮茶之风盛行南北,禅宗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愈加普及,唐代文人学士在家念佛者日众。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茶作为重要陪嫁品传入西藏,自此藏民饮茶便成为时尚,甚至达到了“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茶经》的问世,陆羽“伊公羹陆氏茶”便开启了举国煮饮之风,“伊公羹陆氏茶”重在“精行俭德”,禅宗主张“顿悟”,即“明心见性”,佛教僧人在饮茶过程中“以茶悟禅,以茶问道”,以茶助禅,最后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统统“吃茶去”公案,自此“吃茶去”便成为禅林法语。到唐宋时期,我国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饮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唐代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茶道形式—煎茶道,分为备器、选水、炙茶、候汤、习茶五大环节。它鼎盛于唐代中晚期,至今千年不衰,而后,随着日渐普及演绎出点茶和泡茶。陆羽是唐代煎茶法的创始人,他在《茶经》中详细讲述了煎茶法的制作过程。《茶经•四之器》列出了煮饮用具二十四器,提出煮茶的具体方法步骤。《茶经•六之饮》“凡茶有九难”中提出了煮好茶要重点把握好九个方面,即制好茶、选好茶、配好器、选好燃料、用好水、烤好茶、碾好茶、煮好茶、饮好茶。《茶经•四之器》“风炉”炉身上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六个字,既是对伊公思想及方法论的继承和发扬,也说明陆羽对自己创导的煮茶品茗的煎煮之风有着充分的自信。唐代文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论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陆羽“煮茶法”在当时已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日本煎茶道源头亦来之中国。唐贞元时期,日本在中国留学的最澄法师把茶种、茶艺从中国带回日本,把所带回的茶种种植在他的家乡滋贺县比睿山,这是日本第一个茶园,煎茶开始在日本流行。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把中国点茶法输入日本,此后村田珠光创立草庵流,武野绍鸥发展中兴,千利休创立“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思想,煎茶道一度偃息。到江户时代中期,日本禅师高游外重新确立煎茶的法与道,五十七岁时,高游外开始了长达20年的煎茶卖茶生涯,故称“卖茶翁”。由于日本非常喜欢唐茶文化,现如今,日本抹茶道使用的煮水茶釜和风炉实际上还是唐物的延伸。
    可以说,陆羽创导的“煮茶法”堪称中国茶道、茶艺的典范,陆羽以鼎煮茶,开创了茶事煎煮之风。陆羽把“伊公羹陆氏茶”铸在茶鼎上,标志着一个世界级文化品牌的诞生,“伊公羹陆氏茶”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名片。
     
    《六羡歌》
    唐陆羽
    陆羽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四、茶为国饮,国盛茶兴,“伊公羹陆氏茶”必将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如果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算起,浩浩荡荡五千年,千百年来,种茶、制茶、饮茶已成为中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并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和多彩多姿的茶文化,茶和茶文化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巨大福祉,茶为国饮,实至名归。一千二百年前,“茶圣”陆羽把“茶”字正式引入茶经,将中华民族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佛家的“禅茶一味”等思想和哲理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小小一杯茶,包容了一个宇宙”,更是道出了“茶道”的玄机,他给了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最深厚的历史底蕴。他以鼎煮茶,“鼎”者,古之国之重器,鼎定、鼎立,象征国家鼎盛。伊公以羹为喻论政,“治大国若烹小鲜”,他学伊公改创以茶为喻论国,治大国尤如好的煎茶功夫,五行调和,国运昌盛。把“伊公羹陆氏茶”定为千年国饮品牌,实属中华茶人之万幸。古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今有“一带一路”。当今是中国最好的时代,让我们怀着纯粹的敬畏之心,聆听内心爱茶的初衷,重拾中华茶道为图腾的价值观,中国茶道必将成为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纽带,国饮品牌“伊公羹陆氏茶”将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文章摘自《茶经》,作者陆羽,字鸿渐。
    参考文献: 伊尹《咸有一德》
    吴觉农《茶经述评》
    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篇》。
    清化简《尹诰》和其他文献
     
    振兴中华茶文化传承中华茶声音
    打造中国最具震憾力茶饮品牌《伊公羹陆氏茶》
     
    联系人电话:18639161399  
                          15639925676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

    新闻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