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周口 > 科教 >

热线:0371-65710329(网站) 信箱:hntyxww@126.com

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追踪探访
  • 2022-08-31 20:10:39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徐婧婧
  •   成果1
      阿兹夫定获批上市已在河南投产
      在发布的河南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第一项成果是,我国首款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
      今年7月25日,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兹夫定片增加新冠肺炎治疗适应症注册申请,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专利的1.1类治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特效药——阿兹夫定正式获批上市。
      这个药物的发明人是郑州大学教授常俊标,研发企业是平顶山市的真实生物公司,目前该药已经在河南投产。8月12日,阿兹夫定被国家医保局纳入医保支付范围。8月27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2年教体文卫重点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介绍,将阿兹夫定片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真实生物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兹夫定片的用法用量为7天一个疗程,每天5mg,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核酸转阴率,安全性良好,未来制剂年产量可达30亿片。
      “我们将切实履行好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全面加强阿兹夫定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确保药品生产经营持续合法合规。”真实生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下一步,真实生物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争取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为全国乃至全球医药产业发展贡献河南力量。
      成果2
      郑麦7698面包、面条、馒头领域的“三好学生”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十几个。其中,郑麦7698是“郑麦”系列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品种,被权威机构鉴定为“三优品种”,用郑麦7698种出的小麦磨成面粉,做出来的面食都好吃,可称得上面包、面条、馒头领域的“三好学生”。
      许为钢告诉记者,种子和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三四十年前,国家要追求高产,当时主要考虑吃饭问题;20世纪末,我国解决了吃饱的问题,提出了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进入新发展时期,关于小麦育种的目标还在进一步拓展,在既高产又优质的基础上,又提出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发展。其中,郑麦7698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I级标准,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鉴评为面包、面条、馒头“三优品种”,并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郑麦7698是“郑麦”系列的一个代表性成果,“郑麦”系列是河南小麦育种的一个代表性系列,而河南小麦育种又是河南种业振兴的一个代表性领域。
      一颗优质的小麦种子背后,映射着粮食大省河南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担当——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中国人平均每吃四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河南生产的。
      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上,河南的影响举足轻重。
      成果3
      高效钎焊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服务保障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我国是钎焊应用世界第一大国,政府和行业多次将钎焊无害化列为重大科技计划的重点突破课题。”8月28日,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在国家和企业资金的支持下,历时15年协同攻关,研发26个系列216种无害钎料,攻克制造技术难关,开发多种高效钎焊技术并推广应用,实现了传统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有力助推了绿色制造。
      据了解,传统钎料中镉的毒害严重性逐渐被认识,镉的禁用导致钎焊及其应用行业整体陷入技术困境。多年来国际钎焊界一直在探索去除钎料中镉的途径,但始终未能解决成分设计、制造与应用过程中的大量科学、技术和工程难题。
      该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钎料的原位合成方法,突破了钎料性能极限。独创了表层覆锡钎料、金属颗粒芯钎料,在钎焊过程中不同合金接触反应、二次冶金原位生成速流或高强钎料,开辟了钎料制造新途径,解决了难成形高性能钎料的制造难题,首次实现了该类钎料的工业应用。
      “该项目突破了无害钎设计、制造与应用全过程中的多项难关,满足了工业制造中的无害、高效焊需求,开发的无害钎料技术经济性优于国外相近产品,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该负责人表示,高效钎焊技术服务保障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并大量用于电机电气、电子信息、石油石化、机械制造、汽车、电力等关乎国计民生的21个行业中的2000多家单位,助推上万亿元产值的产业绿色转型,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
      成果4
      ITO靶材让国产光电子产业更有底气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何季麟主持完成的“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什么是ITO靶材呢?ITO靶材,又称氧化铟锡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呈现透明状,但在红外光线下呈现不透明的特性,能反射红外线。
      在光电子行业,ITO靶材主要用于覆盖半导体传感器布线,并制造各种光电设备和组件,如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离子显示器和触摸屏。
      今年3月,包括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在内的河南第二批省实验室正式揭牌,何季麟担任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主任。
      记者从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获悉,目前ITO靶材项目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何季麟正带领团队成员,依托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开展新的项目研发。
      据了解,何季麟已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制定以下目标: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河南省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关键金属创新高地;经过5到8年建设,产出一批标志性重要成果,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关键金属科研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和智库咨询平台;到21世纪中叶,努力建成关键金属领域全球顶尖实验室。
      成果5
      实现光无源芯片自主可控助力“宽带中国”建设
      河南仕佳光子安俊明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光网络用光分路器芯片及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打破了国外对该类芯片的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光无源芯片自主可控,为“宽带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从仕佳光子了解到,该项目主要包含PLC光分路器芯片和AWG芯片两大系列20余个产品品类,并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仕佳光子副总经理吴远大告诉记者,芯片技术前期的成本投入非常大,一方面是芯片生产设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开发周期长,一款光电子芯片从研发到产业化,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对于一般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讲,除了要承担高昂的研发投入,还要做好技术早已更新迭代的风险准备。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官网上有这样一段表述:该项目团队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光分路器芯片及AWG芯片设计、工艺及产业化取得了全面突破,设计并制备出1×N和2×N(N最大可达128)两大系列20余个品种的PLC光分路器芯片及AWG芯片,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光分路器及AWG生产线,近3年新增销售额7.01亿元,新增利润0.85亿元,推广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50多亿元,新增利润4亿元。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FTTH及光传输网建设,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光分路器芯片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宽带中国”战略顺利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果6
      河南制造、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意义非凡
      盾构机是现代隧道施工的高端装备,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和水利等基建工程的隧道环节,有着“地下蛟龙”的美誉。由于制造技术复杂,不为普通人所知,自带“神秘”气质。
      “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技术与装备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标志世界异形隧道掘进机研制技术迈向新阶段,标志着企业已完全掌握超大异形盾构机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我国异形盾构装备的自主化和智能化。”中铁装备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建斌告诉记者。
      据中铁装备工作人员介绍,该马蹄形盾构刀盘高10.95米、宽11.9米,它不仅是断面的变化,更是工法、技术上的革新,能够最大限度增加空间利用率,较圆形截面减少20%—30%的开挖面积;在规避塌方塌陷风险的同时,施工效率极高,每月可掘进200至300米,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是全球首创的隧道开挖模式。
      据了解,中铁装备牵头申报的“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我国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走向了引领。
      成果7
      助力网络安全推动密码技术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在“全民皆是网民”的时代,网络安全和宽带速度直接影响着网络体验。
      2017年度,信息工程大学陈性元教授主持完成的“面向互联网开放环境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陈性元教授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带领“网络安全技术”河南省科技创新型团队,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需求,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为我国信息安全及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果8
      填补了高档润滑剂市场空白
      开辟研究新方向
      河南大学教授、中原学者张治军牵头完成的“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项目,开发了纳米润滑油脂配伍技术,填补了我国高档润滑剂的市场空白,实现了高端润滑产品的进口替代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
      记者从河南大学获悉,张治军项目团队针对高端、重载装备高可靠长寿命运行的技术需求,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将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应用于机械润滑领域,开辟了润滑研究的新方向。
      2003年,张治军带领团队到济源建设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该中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国内唯一的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张治军主持的“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2021年,河南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揭牌,位于济源的“河南大学纳米材料中试基地”位列其中。
      据悉,中试基地致力于将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工业化应用的工程技术。当前,河南大学纳米材料中试基地已经开发出高性能纳米二氧化硅等十余个系列、百余种纳米材料,先后培育孵化企业16家,并有自主研发的专利及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年经济效益数亿元。
      成果9
      显著降低耐火材料消耗解决多项国际性难题
      高品质钢是冶金发展的重要方向,冶金功能耐火材料的服役行为影响钢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是精炼、连铸的“卡脖子”技术环节,受到国内外耐火材料行业和钢铁用户的高度关注。
      为提升系列冶金功能材料的服役功能和寿命,“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项目组创新功能组成与结构设计,发明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制约材料冶金功能、寿命的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的国际难题,实现材料服役时抗热冲击性能提高、冶金功能提升和关键部位抗侵蚀性能增强,开发出系列梯度多层复合高服役性能功能耐火材料。
      记者从中钢洛耐获悉,该产品在国内外钢厂广泛应用,寿命提高30%以上,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显著降低了耐火材料消耗,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实现了薄板坯连铸用浸入式水口的国产化,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该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权22项发明专利,1个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构建了我国高端冶金功能耐火材料技术体系,引领和促进了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科技进步,有力支撑了我国钢铁工业高效运行和产品质量提升。
      成果10
      成果创新地方鸡“快速平衡”育种技术
      助力资源多样性保护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教授领衔的家禽研究团队主持的“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也是该团队继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后,经过10年积累,再次摘得国家科技大奖。
      据悉,针对我国地方鸡长期存在的保护与利用难兼顾、品种创新不足等问题,该团队与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经研究与实践,提出“单流向”利用保护和“通用核心系”培育理念,创建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实现了地方鸡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地方鸡“快速平衡”育种技术,突破本品种选育进展慢以及高产与优质难兼顾的技术瓶颈。
      该项目构建了国际首个鸡泛基因组;授权32项发明专利,解决了地方鸡直接利用性能低、逐一选育配套困难多等技术难题;育成2个国审新品种,推动了地方鸡品种自主创新、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
      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地方鸡资源多样性保护和优质禽产品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原观察|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意味着什么
      □薛世君
      日前,在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近年来河南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也同时发布,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这是很大的鼓舞”“为河南省的科学家们点赞!”“让国人重新认识河南”……网友们的留言,跃动着掩饰不住的振奋与期盼。
      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专利的1.1类治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特效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亩产超过700公斤,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传统钎焊制造中长期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及可靠性差等技术难题……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代表了河南科技创新的先进水平,刷新着河南创新发展的新锐形象,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工业大省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在记录河南奋进脚步的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发展信号。
      彰显了河南科研攻坚、矢志创新的现代形象。估计很多河南老乡都会对一种外界的固有认知耿耿于怀——外地人的言谈中,往往刻板地认为河南仅是“农业大省”。说起产业,也往往局限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从生物制药到芯片产业,从工程技术到信息技术,涵盖众多新技术、新业态,涉及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彰显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密度”和“创新浓度”,相关技术和产业项目也相当“高大上”。即便是在传统的粮食生产和畜牧业领域,“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和“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也以育种和基因方面的尖端技术,彰显了传统行业的科技感和前沿性。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河南短期内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创新河南”已成为响亮的发展标识。如今一口气发布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将河南与“科研”“创新”“技术攻关”“大国重器”等尖端意象和前沿概念高度捆绑,河南的现代气息和新锐形象喷薄而出。
      展示了河南提质增效、争先进位的奋进态势。综观发布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项目开发了纳米润滑油脂配伍技术,“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项目研制出了四类新型冶金功能耐火材料,“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项目服务保障了载人航天、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这些重大战略性技术研发成果,要么在降低能耗、提升效率上有大突破,要么在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上有大贡献,对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力显而易见。
      “含新量”提升“含金量”。去年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今年前7个月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20.8亿元、增长145.6%,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24%、12%,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的加速度带来的必然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地区生产总值今年有把握超过6万亿元、“力争到2022年年底全省市场主体规模达到1000万户”“‘十四五’研发经费年均增速由12%调整为17%”“预计2022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万家”……持续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扎堆涌现的奋进态势,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凸显了河南人敢想敢干、能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笔者前几日在新乡县采访,遇到前去察看试验田的著名小麦专家茹振钢教授,他动情地说,河南之所以能培育一个又一个高产小麦品种,小麦的亩产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是因为河南人不守旧,敢想敢干、敢实现、敢否定自己,因为河南人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善于集成。河南取得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也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一点。
      综观这次发布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不管是突破性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还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光网络用光分路器芯片及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不管是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还是国际首个鸡泛基因组,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突破性,都凸显了河南人敢想敢干敢实现的精神特质,彰显了河南人敢为人先、能干大事的责任担当。
      一亿左右的人口规模、全国第五的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中部第一的市场主体数量,赋予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济大省必须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这次发布的河南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则显示出河南人能干大事也能干成大事的能力水平,昭示着河南科创的无限潜力,也传递着河南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周末驱车路过郑州北龙湖畔的中原科技城建设工地,嵩山实验室的楼群已然耸立,马路对面的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加速建设。中原科技城未来的模样引人期待、令人憧憬,一如河南的创新发展前景。(记者 贾永标 王磊彬 吴春波 段伟朵 张克瑶 裴熔熔 朱娟)

    推荐阅读